剛剛好
簡介
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質量管理體系是企業內部建立的、為保證iso三體系認證質量或質量目標所必需的、系統的質量活動。它根據企業特點選用若干體系要素加以組合,加強從iso認證研制、生產、檢驗、銷售、使用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活動,并予制度化、標準化,成為企業內部質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動程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質量管理體系最新版本的標準是ISO9001:2008,是企業普遍采用的質量管理體系。但要說明的是,ISO 9001并不是唯一的質量管理體系,除ISO9001之外,還有TS 16949汽車配件質量管理體系和 ISO 13485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檢驗質量管理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二十世紀初企業管理走向科學化,質量管理也走向規范化。其主要方法是:設立直屬廠長領導的專職的質量檢驗部門(如質量檢驗科),負責全廠的檢驗工作,并由它派出專職的檢驗員,從事生產過程的檢驗把關。這種方法對于大批量生產方式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改革。
統計質量管理階段
檢驗質量管理方法雖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其嚴重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只能將每道工序的不合格品挑選出來,但并不能降低廢次品。也就是所謂的僅僅是“事后把關”。因此,到了四十年代,以美國休哈特博士為主的統計質量管理方法得到重視和應用。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質量管理不僅需要事后把關,更需要事先預防,因此將數理統計學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運用到質量管理之中。對生產過程用控制圖等方法加以監控,從而達到預防和降低廢次品的目的,同時對iso三體系認證抽檢的標準和方法也作了科學的規定。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六十年代,隨著生產力水平日愈迅速的發展,對iso三體系認證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質量管理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生產制造過程,而必須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其運用的方法也應是多方面的,正鑒于這種的原因,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隨之產生。
主要特點
ISO9001:2008標準是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TC176/SC2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質量體系分委員會制定的質量管理系列標準之一。
最新的ISO9001-2015將原本的八項基本原則修改為七項基本原則:
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質量管理的主要關注點是滿足顧客要求并且努力超越顧客的期望。組織只有贏得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信任才能獲得持續成功。與顧客相互作用的每個方面,都提供了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的機會。理解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有助于組織的持續成功。增加顧客價值;提高顧客滿意;增進顧客忠誠;增加重復性業務;提高組織的聲譽;擴展顧客群;增加收入和市場份額。
二:領導作用
各層領導建立統一的宗旨及方向,他們應當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夠充分與實現目標的內部環境。的宗旨和方向,以及全員參與,能夠使組織將戰略、方針、過程和資源保持一致,以實現其目標。提高實現組織質量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組織的過程更加協調;改善組織各層次、各職能間的溝通;開發和提高組織及其人員的能力,以獲得期望的結果。
三:全員參與
整個組織內各級人員的勝任、認證和參與,是提高組織創造價值和提供價值能力的必要條件。為了有效和高效的管理組織,各級人員得到尊重并參與其中是極其重要的。通過表彰、認證和提高能力,促進在實現組織的質量目標過程中的全員參與。通過組織內人員對質量目標的深入理解和內在動力的激發以實現其目標;在改進活動中,提高人員的參與程度;促進個人發展、主動性和創造力;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增強整個組織的信任和協作;促進整個組織對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的關注。
四:過程方法
當活動被作為相互關聯的功能練過過程進行系統管理時,可更加有效和高效的始終得到預期的結果。質量管理體系是由相互關聯的過程所組成。理解體系是如何產生結果的,能夠使組織盡可能地完善體系和績效提高關注關鍵過程和改進機會的能力;通過協調一致的過程體系,始終得到預期的結果;通過過程的有效管理、資源的高效利用及職能交叉障礙的減少,盡可能提高績效;使組織能夠向相關方提供關于其一致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的信任。
五:改進
成功的組織總是致力于持續改進改進對于組織保持當前的業績水平,對其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做出反應并創造新的機會都是非常必要的改進過程績效、組織能力和顧客滿意度;增強對調查和確定基本原因以及后續的預防和糾正措施的關注;提高對內外部的風險和機會的預測和反應能力;增加對增長性和突破性改 進的考慮;通過加強學習實現改進、增加改革的動力。
六: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
基于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和評價的決策更有可能產生期望的結果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且總是包含一些不確定因素。它經常涉及多種類型和來源的輸入及其解釋,而這些解釋可能是主觀的。重要的是理解因果關系和潛在的非預期后果。對事實、證據和數據的分析可導致決策更加客觀,因而更有信心。改進決策過程;改進對實現目標的過程績效和能力的評估;改進運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增加評審、挑戰和改變意見和決策的能力;增加證實以往決策有效性的能力。
七:與供方互利的關系
為了持續成功,組織需要管理與供方等相關方的關系相關方影響組織的績效。組織管理與所有相關方的關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組織績效方面的作用。對供方及合作伙伴的關系網的管理時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每一個與相關方有關的機會和限制的響應,提高組織及其相關方的績效;對目標和價值觀,與相關方有共同的理解;通過共享資源和能力,以及管理與質量有關的風險,增加為相關方創造價值的能力;使iso三體系認證和服務穩定流動的、管理良好的供應鏈。
舊版證書將于201
8.
9.15日作廢,企業需做好證書轉換工作。
質量管理是一個專業領域,可以像人力資源、認證老師那樣跨行業就職。質量管理在企業內的地位取決于其價值,重要性肯定排在銷售、認證老師、采購、人力資源之后。質量管理功能若要真正有效地體現,質量管理體系策劃的思路除了要與標準要求相符合外,更重要的是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結合,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持。如果這個結合點找得準,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僅具有特點,而且質量管理的使命也能得以實現。所以說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前景越來越重要。
尾味
槐生
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前景挺好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iso三體系認證質量檢驗階段
iso三體系認證質量檢驗階段是指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末,即從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僅僅把工廠生產的iso三體系認證作為質量的載體,iso三體系認證質量也僅指iso三體系認證的使用價值,并把質量管理理解為對iso三體系認證質量的事后把關或事后控制,即靠檢驗人員根據技術iso三體系認證規定,使用一定的檢測手段,對已經生產出來的iso三體系認證進行檢測和實驗。
(二)過程質量的統計控制階段
過程質量的統計控制階段是指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已經認識到iso三體系認證的生產過程對iso三體系認證質量的影響作用,認識到過程也是有質量的,過程也應作為質量的載體,并將數理統計與過程質量管理結合,不但預防不合格iso三體系認證的產生,并且也檢驗iso三體系認證質量。這一階段由事后檢驗改為預測、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并使用統計方法進行過程控制。
(三)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全面質量管理大約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的。費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質量管理》一書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使iso三體系認證的復雜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人們對iso三體系認證質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對品種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逐漸認識到,iso三體系認證的形成不僅與生產過程有關,而且還與所涉及的其他許多過程、環節和因素有關,只有將影響質量的所有因素都納入質量管理的軌道并保持其系統、協調的運作,才能確保iso三體系認證的質量。
(四)后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隨著經濟、科學及時、文化教育的發展,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日益推動著質量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向前發展。
1.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化管理新時期。隨著ISO9000系列標準的逐漸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絕大多數單位所采用,有力地促進了質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質量體系作為質量管理的載體開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數企業推行質量管理都是在質量檢驗的基礎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標準要求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使影響iso三體系認證質量各因素和各項質量活動處于受控狀態成為廣大企業的選擇。
2.質量文化管理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斷發展,追求卓越、質量經營等質量文化理念開始盛行。質量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相對固化的一系列與質量相關的管理理念的綜合。質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基本路徑是質量改進、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對象上突破了以iso三體系認證質量、工序質量和工作質量為中心,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通過人的行為管理和激勵,促使全員正確地工作來保證質量的改進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從側重于維持性質量保證的監測控制開始向著眼于持續性質量突破改進等等。